耳聋与助听器 / Deafness and hearing-aid
400-700-8595
用户感言
media features
您当前的位置: 首页 > 用户感言 > 正文

听力补偿与心灵沟通(作者:傅芝发)

浏览次数:189  发布时间:2015-01-21

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,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眼睛与耳朵,即人们经常说的“视听”。 对一个人来讲,耳聪目明,就是俗语常说的耳不聋眼不花,是人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。

然而,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件发生。十全十美是幻想,美中不足是常态。比如我,虽大半生经历坎坷,老来却赶上好世道,过上了衣食无缺、含怡弄孙的安逸日子。遗憾的是年届古稀时听力退化,与外界交流困难;老干部开会、聊天或与亲友相聚,能听见声音却辨不清内容;看电视、听音乐总想把声音调大,熟人给你打招呼你没理会儿,引起过不少小误会、小矛盾;尤其是走在街上,还存在安全隐患……

孩子有孝心,六年前给我配上了助听器,听力得到补偿,使我晚年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,尤其是心理上达到了平衡。

在这里我回想到听力残缺时的一些心理感受:那时经常会因为听不清别人的话再询问时,听到的却是“越聋还越爱打岔”“跟你说活真费劲”这一类的语言,虽然对方是善意的玩笑,但却伤了听力差的人的自尊心!

前几天我到蒋宅口助听器服务部保养助听器和购买电池,见到一位中年妇女带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来测听力,工作人员魏秀春正热心地接待他们。我因是常客又无急事,就坐在沙发上等待,也听了些孩子的情况。

原来孩子幼年时因病服抗生素导致听力下降,但并未失聪,仍上的是普通学校;可能因为听力差影响学习成绩,受到家长及老师的责备,就越发对功课不感兴趣。可能孩子的父母经济并不富裕,这位中年妇女对孩子更是怨恨有加。这时小魏并不急于向他们推销产品,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她讲:“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,要多体谅、多理解孩子的困难和处境,多与孩子做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,激发孩子的上进心!”

小魏虽然是一位助听器商家的工作人员,但她却担负了一些心理医生的职责;向顾客(实际是患者)讲述了器械补偿与心灵沟通的关系,这是难能可贵的。
我也想借此机会向国家有关部门进一言:我们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世界大国,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,经济和高科技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,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。可是,一个小小的助听器却完全要依靠向西方欧美国家进口!试想,十四亿人中有多少耳残病人需要借助听器补偿听力?欧洲一些小国在助听器研制方面遥遥领先,它们国内能有多少市场?而且,进口助听器价格远非一般低收入者可以承受!我希望国内能尽早研制投产,不以盈利为目的,这才是广大人民的福祉。

七十六叟 傅芝发

于2013年2月10日

上一篇文章      下一篇文章 返回